一. 來自傳感器的信號往往很微弱,需要運放進行放大,以便后續(xù)的數(shù)字化處理。圖一為基本差分放大電路,它是反相輸入和同相輸入相結合的電路,當電阻值滿足:Rf/R1=R3/R2=K時,
Uo=K(Ui2-Ui1) ,K為差動放大倍數(shù),圖一的K=10 ;
由于有同相端的電阻分壓網(wǎng)絡和反相端的負反饋網(wǎng)絡的存在,使得該電路的輸入電阻不夠大,如信號源的內(nèi)阻比較大或是變化的,將會使輸出信號產(chǎn)生較大的誤差,換而言之,這種差分電路只能配低內(nèi)阻信號源;同時該電路要求Rf/R1精確等于R3/R2,否則差分輸入和輸出之間將不是正比例線性函數(shù)關系,會同時放大共模信號,共模抑制比就會急劇下降,換句話說,該電路所用的電阻必須是低溫漂的高精度電阻。
圖一 基本差分放大器
為解決圖一電路無法處理高內(nèi)阻傳感器信號的問題,可在差放電路的兩個輸入端各加一個電壓跟隨器進行緩沖隔離,如圖二所示。電壓跟隨器輸入電阻極高,可認為斷路,不取用傳感器電流,不影響傳感器信號的大小;跟隨器的輸出此時是差放電路的信號源,其輸出電阻很低,可忽略其存在,就能滿足該電路對低內(nèi)阻信號源的要求。
圖二 帶緩沖器的基本差分放大電路
圖一所示的基本差分放大電路,其外接的四個電阻需要嚴格挑選,精確度要求很高,不易滿足。一般選用將四個電阻集成在芯片內(nèi)部的差分放大器。光刻芯片時,利用激光微調技術,可將四個電阻校準到極高的精度。INA143就是集成的基本差分放大器芯片,其內(nèi)部結構及示例如圖三所示。
圖三 集成差分放大器構成的電路
二. 圖四是同相比例電路,平衡電阻R2=R1//Rf ,由I+ =0,知Up=Ui ;在深度負反饋條件下,Un=Up=Ui,即輸入電位轉移到了N點,使得Un=Ui ;易推導出Uo=(1+Rf/R1)Ui ,當斷開R1(即R1=無窮大)時,Uo=Ui,輸出跟隨輸入,得到圖五所示的電壓跟隨器電路?,F(xiàn)根據(jù)前面提及的電路,說明圖六所示三運放構成的差分放大電路。
圖四 同相比例放大電路
圖五 電壓跟隨器
圖六 三運放差分放大電路
圖六所示的三運放差分放大電路由兩級差動放大電路組成,A1、A2構成第一級差放電路,是兩個同相比例電路的組合。由于引入了深度電壓串聯(lián)負反饋電路,使輸入電阻大大增加,可視為斷路,又使輸出電阻大大減小,可視為零,為第二級基本差放電路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工作條件;A3構成了第二級差放電路。
根據(jù)前述同相比例電路的特點,Ui2轉移到了A點,即UA=Ui2 ;Ui1轉移到了B點,即UB=Ui1,故流過R2的電流為:i=(Ui2-Ui1)/R2 ;又因iA=iB=0 ,R1、R2、R1中流過相同的電流i,所以對于差模信號而言:
Uo2-Uo1=(1+2R1/R2)(Ui2-Ui1) ,
Uo=Rf/R(Uo2-Uo1) ;
對于共模成分電壓而言:
Ui2=Ui1=Uic(共模電壓),此時i=0,Uo2=Uo1=Uic ,即共模電壓沒有被放大,而是直接轉移到了第一級輸出端,這就降低了對第二級運放A3的共模抑制比要求。
若A1、A2選用相同特性的運放,則它們的共模輸出電壓和漂移電壓都相等,再通過第二級差分電路,就可以相互抵消。電阻R1、R2、Rf和R應使用低溫漂精密電阻。
這種三運放構成的差分放大電路,已有多種型號的集成芯片,如INA102、INA848,一般稱之為儀表放大器,用它們對微弱信號進行處理,更加簡潔、精準、方便,當產(chǎn)品對成本無苛刻要求時,應優(yōu)先選用。
編輯:黃飛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