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二:生物識別技術的演變
這次,蘋果又干了一件更為激進的事情,連同 Home 鍵一起,指紋識別被砍掉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用戶要回到輸入密碼解鎖的“遠古時代”。在生物識別方面,蘋果轉而選擇了面部識別(Face ID)——通過定制的攝像頭對人臉輪廓進行掃描,人臉面部特征也是唯一的。通過 True Depth Engine System,同時使用“機器學習”訓練以達到越用越精準的目的。不僅僅是用于解鎖和支付,蘋果將這組攝像頭玩出花來了:推出了 Amoji 功能。雖說早就有了根據(jù)用戶面部動作定制表情的 App,但這次蘋果的這組攝像頭能更為精準地捕捉到用戶的面部細節(jié)。
Face ID
當然,面部識別也并非是蘋果首創(chuàng),Android 4.0 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這一解鎖選項。不過,其安全性并不高。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三星 S8 系列,雖然同為全面屏手機,但它并沒有放棄指紋識別,而是將指紋識別模塊移到了背后,同時它還有虹膜識別傳感器——作為生物識別的補充。這項技術早在 Note 7 的時候,就已經(jīng)應用到手機之上了。記者在實際使用之時,除了對使用姿勢有所要求之外,無論光線環(huán)境如何,在精準度上都無可挑剔。這或許是全面屏時代生物解鎖的合理方案。
首次引入生物識別的 iPhone 5s
不管怎樣,消失的指紋識別依然是過去幾年里 iPhone 上最為核心的功能之一。不僅能用來解鎖,還能用于支付,加密等等。如果說全面屏是蘋果迎合用戶而做出的設計,那么過去指紋識別技術則完完全全是蘋果帶動的產(chǎn)業(yè)革命。首次加入指紋識別技術的產(chǎn)品是 iPhone 5s,它采用的是“Touch ID”技術。
如果追根溯源,手機上第一次加入指紋識別傳感器的廠商倒也不是蘋果,而是摩托羅拉 Atrix 4G。這臺手機發(fā)布于 2011 年,比 2013 年發(fā)布的 iPhone 5s 要早上 2 年。不過,用戶體驗并不如現(xiàn)在的——因為當時采用的是“滑擦式方案”。相較于現(xiàn)在常見的“按壓式”方案,“滑擦式”方案由于傳感器與手指接觸面積較小,精準度較低,同時識別過程手指動作較大,手機容易滑落,尤其是當傳感器放在手機正面的時候,手小的用戶根本不能單手解鎖,使用過三星 Note 4 的用戶感受尤為深刻。
體驗極為糟糕的滑擦式指紋識別
直到一年后,華為 Mate 7 的推出,才為 Android 陣營指紋解鎖體驗扳回一城。Mate 7 的指紋識別傳感器也是“按壓式”。不過囿于傳感器大小的限制,以及為了用戶體驗,Mate 7 不得不將指紋識別模塊放在手機背部。不過,它與 iPhone 5s 采用的供應商并非同一個,技術流派也不盡相同。
華為以及之后的 Android 手機廠商大都采用的是指紋識別模塊供應商 FPC(FingerPrint Card)的技術,而蘋果則使用的是自己收購的公司Authen Tec 的技術——粗淺的來說,F(xiàn)PC 的指紋識別模塊是一直處于激活狀態(tài)的,而 Authen Tec 的指紋識別模塊則不是。
仔細觀察所有的 iPhone 手機 Home 鍵,其邊緣都鑲嵌了一圈金屬,這是用于檢測手指上的生物電。手指接觸到金屬圈,iPhone 才會激活指紋識別模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在不接觸金屬圈的情況下按下 Home 鍵,指紋識別模塊一定不會被激活)。
同為前置指紋識別,魅族選擇了匯頂科技
當然,現(xiàn)在前置指紋識別技術也早已不是蘋果獨享的了。同年(2014 年),魅族 MX4 Pro 也采用了前置指紋識別,并且作用原理與 iPhone Touch ID 相似。這家指紋識別模塊的供應商來自于國內(nèi)匯頂科技。雖然識別方案相似,但從專利技術上來看,Authen Tec 的策略是將指紋傳感器和邏輯電路集成封裝為一體,而匯頂申請技術將指紋傳感器與邏輯電路制作成分立元件,然后再將兩者封裝于一體。如果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檢索匯頂科技在2013 年至 2014 年的專利,詳細研究。
采用虹膜識別的三星 S8 上密密麻麻的傳感器
放棄 Home 鍵其實并不意味著放棄指紋識別,除了把指紋識別模塊放在背面之外,其實蘋果還有另外一個選擇,把指紋識別放在側面的電源鍵上面。SONY Xperia Z5 系列產(chǎn)品就是這樣一例,不過相較于前兩者,其便利性存疑,同時由于電源鍵較小,不能放下太大的傳感器,在識別精度上也會大打折扣。
無論是哪一種解決方案,虹膜識別還是指紋識別,iPhone X 都沒有用上。鈦媒體記者推測,唯一的理由只能是為機身內(nèi)部空間以及美觀做出的妥協(xié)。從搭載虹膜識別的三星旗艦手機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額頭都比較寬大;加入背面指紋識別模塊需要再開孔;電源鍵加入指紋識別,且不論占用的空間如何,其精度是很大的問題。因此,蘋果在 iPhone X 放棄了指紋識別。
黑科技三:Home鍵的歷史終結和手勢交互革命
如果能去掉任何一個開孔,蘋果一定會去嘗試,這也是為什么指紋識別模塊絕不會出現(xiàn)在 iPhone 背面的原因。去年犧牲的是 3.5mm 耳機接口,今年終于輪到了 Home 鍵。當年喬布斯十分欣賞 Home 鍵的設計:「偉大的產(chǎn)品只有一個物理按鍵」。用戶也越來越習慣于 Home 鍵的使用,一次點擊回到主屏幕,兩次點擊進入多任務,長按呼出 Siri,三次點擊啟動輔助功能(可設置),這些操作早已成為了 iPhone 用戶的使用習慣。
沒有了 Home 鍵,F(xiàn)ace ID 還能這么玩
Home 鍵自從功能機時代就有了——不過其功能僅僅就只有“回到啟動頁”那么簡單。在往后面,不同的廠家在這顆 Home 鍵上玩出了花來。經(jīng)典黑莓手機上的軌跡球,魅族手機的小白球和 mBack 手勢操作。和蘋果一樣,三星也是 Home 鍵一路走到黑的廠商,但在最新一代旗艦上,它也放棄了 Home 鍵。不過相較于 iPhone,Home 鍵的影響對于 Android 手機小太多。
Android 手機有背部指紋識別,系統(tǒng)內(nèi)集成虛擬鍵導航條——這套標準在幾年前的 Android 4.0 上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沒了 Home 鍵,看上去不習慣
隨著 Home 鍵一起遠去的不僅是“果粉”們的記憶,還有操作習慣。沒有了任何實體按鍵,沒有虛擬按鍵(后期也許可以通過 Touch Assistant 調(diào)出來)難道用戶要對著新買回來的手機干瞪眼嗎?蘋果給出的方案是“手勢交互”。
在 iPhone X 上,上滑的手勢代替了返回桌面的選項,同樣的手勢稍作停留,即可呼出多任務界面。沒有了 Home 鍵,長按呼出 Siri 的操作被安排到了側面的電源鍵上……這樣一來,其實 Home 確實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實,手勢交互在 iOS 系統(tǒng)中并不算“新客人”。在 iPhone 上,我們常用的左滑返回就是手勢操作的一種。并且在上半年的 iOS 11 發(fā)布會上,我們就已經(jīng)見識過了 iPad Pro 上滑呼出 Dock 欄的操作了。在全新的 iPhone 上看到手勢操作也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實際上,手勢操作的經(jīng)典手機是諾基亞 N9:雙擊亮屏,多任務界面和常用程序欄的呼出,以及畫字母打開應用等操作都被后來的安卓系統(tǒng)效仿過。N9 當年推出時也是驚艷一方,不僅僅是因為它超越同期手機的美觀設計,更是因為概念般的全手勢設計讓它使用起來非常地“酷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