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2018年初,對于華為終端董事長的余承東來說,仿佛進入了水逆期。在1月美國CES展上,本應宣布與美運營商AT&T的合作因美議員認為華為存在安全問題被要求中止。隨后,余承東在展會上憤慨表示“華為與美運營商合作破裂,不僅是華為與運營商的損失,更是美國消費者的損失”。
然而在近日在西班牙舉辦的MWC大展上,余承東貌似并沒有“消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責“全球范圍內(nèi)很多運營商都愿意跟華為合作,但在美國市場,我們的競爭對手利用政府將華為手機排除在外,這不公平,這表明他們對于華為手機的崛起表示擔憂和恐懼”。
余承東的焦慮到底是啥?
雖然余承東在業(yè)內(nèi)素有“余大嘴”之稱,嘴下被指責的廠商并不在少數(shù)。不過這次他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美國政府,卻受到了華為官方的批評。
華為高級副總裁、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陳黎芳表示:“因為不接受我們就批評對方是不對的。我們只能更努力,保持我們的開放性和透明性。目前,美國政府雖然沒有選擇華為,但只要美國政府愿與華為溝通,華為愿始終對美國政府保持開放和透明的態(tài)度。 ”陳黎芳還表示,華為并未授權余承東代表公司評論美國,也不認同他的觀點。
總結起來,便是表達余承東的“負能量”言論只是個人觀點,并暗示美國不接受華為只是因為了解不夠深入。另外示好美國企業(yè)創(chuàng)新和管理等方面是先進的,暗示美國仍然是華為重要的市場之一。
既然官方已經(jīng)出來表態(tài),余承東則立馬出來服軟。想想個中緣由,華為想要再次全面進軍美國市場,遲早還需求美國政府拍板,余承東若出口得罪了“裁判”,對于華為重返美國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在華為整體的利益面前,余承東野只能對自己的出言不遜負責。
但事實在于,沒有獲得美國近九成手機銷售的運營商渠道,導致其所有機型只能在公開市場上銷售,并不利于顯著拉動銷量增長。余承東心中本應“2018年超越蘋果,躋身全球前二”的夢想,也略顯底氣不足,變成了“再需要兩年”。
雖然余承東口中超越三星蘋果的時間表一直很“迷”,從“三年五年”到“一年兩年”,從沒有準確的說法。但從他不斷調(diào)整的目標也可以看出,余承東正在表現(xiàn)出迷茫與焦慮。
入美:始終是華為一塊心病
2011年,余承東接管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將華為從手機領域的無名之輩,打造成為穩(wěn)居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尤其去年,華為智能終端業(yè)務是華為財務報表中最搶眼的一塊,甚至有成為華為第一大營收來源的趨勢。
但事實在于,沒有獲得美國近九成手機銷售的運營商渠道,導致其所有機型只能在公開市場上銷售,并不利于顯著拉動銷量增長。余承東心中本應“2018年超越蘋果,躋身全球前二”的夢想,也略顯底氣不足,變成了“再需要兩年”。
雖然余承東口中超越三星蘋果的時間表一直很“迷”,從“三年五年”到“一年兩年”,從沒有準確的說法。但從他不斷調(diào)整的目標也可以看出,余承東正在表現(xiàn)出迷茫與焦慮。
然而,華為卻遲遲沒能全面進入美國市場。本以為在CES2018上,與美第二大運營商AT&T達成合作,苦日子終于就能熬出頭的華為,卻遭遇了突然中止的慘劇。華為早在屢次入美失敗的痛,可以說是新傷舊傷一并發(fā)作。
沒有美國市場的肯定,華為不僅失去了百億級別的市場,更讓華為錯失了在美高端手機市場與蘋果、三星正面較量的機會,無法平起平坐,并不利于華為的品牌建設。除了外患,面對國內(nèi)市場開飽和并逐漸呈現(xiàn)負增長的情況,華為還要與宣稱“十個季度重回中國第一”的小米的對抗。
在內(nèi)憂外患之下,行業(yè)內(nèi)輿論對于華為2018年的前景開始發(fā)生動搖,并不利于華為與合作伙伴的穩(wěn)定關系。為此,身為華為消費者業(yè)務負責人,自帶流量的余承東勇敢當起了“背鍋俠”的角色,通過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既表達了心中的不滿,更不忘將華為比作“中國品牌”的代表,將矛頭指向美國,喚起國內(nèi)消費者的認同。
除了外部的影響,入美失敗對于華為內(nèi)部士氣的打擊也是巨大的。為了重新讓員工團結一致,華為內(nèi)部不僅加大了反腐力度,任正非也自罰100萬元,一方面嚴明紀律,另一方面從樹立領導勇于承擔責任的形象,從而整頓軍心。
華為手中的牌并不多
年初,網(wǎng)上曝出余承東三月卸任華為終端董事長,梁華將接任。余承東接下來將負責華為云服務部門。倘若事實為真,時間不多的余承東,焦慮便又多了一層。
從品牌上,另一個生力軍“榮耀”,雖然進入了“戰(zhàn)全球”的一年,但是還需要打磨。另一方面,雖然華為內(nèi)部表示華為與榮耀品牌會使用兩個渠道獨立運營,但實際上,從上月華為將國內(nèi)榮耀暢玩7X手機,在美以華為Mate SE上市的情況來看,榮耀想完全通過自身渠道在海外市場闖出一番天地,距離可以比肩華為還尚需時日。
而從產(chǎn)品上,曾經(jīng)憑借保時捷設計、徠卡鏡頭等行業(yè)知名品牌合作走出自己的路。但無奈華為中國區(qū)官博甚至承認“劉海全面屏將成為標配”,暗示即將發(fā)布會的華為P20將加入借鑒蘋果iPhone X劉海屏與豎排攝像頭的“模仿者”行列。
不過對于華為來說,并非一切沒有希望,一方面雙品牌之間的互相競爭已經(jīng)有效帶動了銷量,尤其在線下以及海外新興市場,中低端正在逐漸發(fā)力,任正非也在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匯報以及骨干座談會上提到不要忽視低端機的作用。華為通過走量的中低端機型,依然可以實現(xiàn)在銷量上趕超蘋果。
另一方面,華為在海思麒麟芯片以及通訊基帶的技術積累,既是華為在技術層面上應對供應鏈動蕩的防御手段;也是讓華為掌握自己的發(fā)布周期,在產(chǎn)品層面上形成差異化的武器。
總的來看,華為手中的牌,過硬的都是些“老本”,而新牌中最大的美國全面上市尚沒有抓到手,榮耀以及新興海外市場完全成熟還有待時日。所以,即使華為2018年實現(xiàn)成為全球第二的小目標,余承東的焦慮恐怕也不會輕易消失,可能還要等到明后年5G時代來臨,手機行業(yè)迎來洗牌時尋找新的機遇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