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權威機構Gartner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出貨量相比2019年下降12.5%,跌至13.48億臺。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疫情暴發(fā),消費者購機熱情下降。另一方面則因為不少廠商受疫情或是其他因素影響,無法及時供貨。消費者因為買不到心儀產(chǎn)品,直接放棄購機。
整體來看,目前許多手機品牌的市場地位和份額相比一年前都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這一情況,在最新一個季度的全球手機銷量榜單上就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
華為銷量無緣前三
眾所周知,以往華為在第四季度可以憑借Mate系列,實現(xiàn)銷量保二爭一。但2020年第四季度,由于麒麟芯片停止生產(chǎn),且華為無法對外采購處理器。因此,華為手機不得不進行控貨銷售,華為空有用戶需求,卻無法將需求轉化為銷量。
最終Gartner數(shù)據(jù)顯示,華為2020年第四季度手機總銷量僅為3431萬臺,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41%,華為也是榜單上銷量下跌趨勢最明顯的廠商。名次相繼被小米、OPPO兩家廠商反超,降至第五。
更重要的是,華為芯片危機至今都沒解決,而且還在去年年底賣出了榮耀品牌。不出意外,今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銷量仍會繼續(xù)下滑,名次甚至有可能跌出全球前五。
小米、蘋果坐收漁利
華為手機銷量下跌,最大受益者當屬是小米和蘋果。從數(shù)據(jù)來看,兩家廠商第四季度手機銷量對比前年同期分別提升了33.9%以及14.9%。
這其中,小米是趁勢拿下了原本榮耀系列和nova系列所占據(jù)的中高端市場份額,以及部分華為Mate系列目標用戶。
而原本屬于華為Mate系列的大多數(shù)市場份額,則被蘋果iPhone12拿下。畢竟,目前在國人眼中,小米、OPPO等品牌在知名度以及品牌價值方面相比華為還有一定差距。
雖然三星品牌“高度”足夠,但國內用戶對三星比較排斥。也就是說,目前有能力代替華為高端旗艦的產(chǎn)品只有蘋果旗下設備。
恰巧Mate40系列和iPhone12系列上市時間相近,兩系列設備同一時間進入消費者視野。在一方缺貨的情況下,另一方無疑成為了最大受益者。
iPhone11拿下全球銷量第一
不過,iPhone12系列雖然在第四度,幫助蘋果奪得了全球銷量第一,但就全年表現(xiàn)而言,蘋果陣營中,最為出彩的單品卻是iPhone11。
根據(jù)另外一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機構Omdia公布的數(shù)據(jù),iPhone11在2020年總銷量達到6400萬臺、排名全球第一。若是加上2019年銷量,該機全球出貨量則是順利超過一億。
要知道,iPhone11只是一款4G手機,而2020年,手機產(chǎn)品大都在進行5G升級,市場環(huán)境對該機銷售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而就是在此逆風環(huán)境下,iPhone11迎來了銷量爆發(fā)。iPhone11之所以能逆勢增長,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價格降低,二是iPhone12發(fā)布延期。
前者為iPhone11帶來了更多的用戶,而后者則是為該機延長了銷售周期。
寫在最后
雖然目前手機市場格局看起來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各手機廠商在各自所擅長的價位段、所擅長的領域都有穩(wěn)定的客戶。但事實上,未來各廠商會如何劃分勢力范圍并還沒有確定。
小米、OPPO、vivo都在劍指高端市場,旗下的紅米、realme、iQOO等子品牌則是在中低端價位段你來我往。另外,新生的榮耀品牌能否繼承華為遺志,華為能否迎來轉機,都是影響手機市場穩(wěn)定的未知因素。
責任編輯:tzh
-
手機
+關注
關注
35文章
6941瀏覽量
159526 -
iPhone
+關注
關注
28文章
13500瀏覽量
206190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5212瀏覽量
255913 -
OPPO
+關注
關注
20文章
5274瀏覽量
81615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815瀏覽量
573862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5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1.8%
全球手機出貨量報告出爐 小米位列第三市場份額達到14.1%
2024年全球硅晶圓出貨量同比下降2.7%
智能手機市場穩(wěn)步復蘇,2024年出貨量增長顯著
2024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
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預計增長8.7%
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突破22億片
2024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上升 預計12.2億臺同比上升6%
2024年Q3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微增,蘋果領跑市場營收
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 國產(chǎn)手機年終大戰(zhàn):集體漲價
Q3’24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同比、環(huán)比雙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