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與華米科技(NYSE:HMI)的共同研究成果:《可穿戴設備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干預對I-III期乳腺癌術后患者身體成分影響》,在Frontiers in Oncology發(fā)表。該研究依托智能可穿戴技術和健康云服務,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綜合干預,有效幫助患者控制體重、改善身體成分、降低體脂,從而改善預后,降低了疾病復發(fā)、轉移和死亡的風險。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新發(fā)的乳腺癌患者數(shù)量超過200萬例。得益于乳腺癌早篩技術和近年來治療技術的進步,乳腺癌的患者生存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中國女性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已達到83.2%,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診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更是超過90%。
生存率的提高使得未來人們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不僅關注于活得更長,更關注于活得更好。既往研究表明,體重過重,尤其是肥胖的乳腺癌患者,死亡風險更高,體質指數(shù)(BMI)每增加5kg/m2,死亡風險會增加17%。
本研究選取了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治療的乳腺癌I-III期患者術后患者。對其飲食狀況、身體成分和生活質量進行基線調查后發(fā)現(xiàn),盡管有65%的患者BMI在正常范圍,但有71.68%的患者體脂率超過30%,并且有41.59%的患者骨骼肌質量較低。
研究通過讓受試者佩戴搭載健康云服務的智能手環(huán),結合線上、線下同步的飲食和運動指導等手段,來進行綜合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在干預實施3個月后,受試者身體成分發(fā)生了可觀的改變:體重、BMI、脂肪質量、體脂率、基礎代謝率和內臟脂肪面積均有顯著下降。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內臟脂肪面積,平均值由基線研究時的91.01cm2下降至84.15cm2。這些指標的顯著下降,均顯示了患者身體成分與局部微環(huán)境的改善,而這些改善可以降低未來這些患者疾病復發(fā)、轉移和死亡的風險。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教授表示,隨著信息化技術迅猛發(fā)展,癌癥患者全程康復的精細化管理的需求增長,采用智能可穿戴設備對康復患者進行個性化的生活方式管理,將逐漸成為一種潮流。這種生活方式干預不僅可用于乳腺癌,也可用于其他癌癥,諸如結直腸癌、前列腺癌、早癌肺癌等,這些癌癥多可長期生存,其預后又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論文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
據(jù)了解,基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干預研究近幾年才逐漸興起。參與研究的華米工作人員表示,傳統(tǒng)的運動干預一般采用電話或者面試下的運動干預,且運動強度一般較大,部分患者無法耐受,而選擇基于可穿戴設備和健康云服務的綜合干預方式,能極大的節(jié)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有效地覆蓋更多患者。
研究團隊還表示,未來將繼續(xù)就生活方式干預、患者預后相關的生物標志物與患者長期預后影響等開展全國多中心的干預研究。
責任編輯:PSY
-
智能醫(yī)療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90瀏覽量
75597 -
康復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7928 -
可穿戴設備
+關注
關注
55文章
3859瀏覽量
169573 -
華米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1瀏覽量
27955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穿透數(shù)據(jù)迷霧:2025 年可穿戴設備測試的技術突破與實踐路徑
華邦電子存儲芯片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應用
Altium Designer在運動控制與可穿戴設備行業(yè)的應用案例
環(huán)球儀器如何應對可穿戴設備組裝挑戰(zhàn)
暨南大學:鐵電極化調控的自供電、高靈敏PEC型腫瘤標志物傳感技術
芯原戴偉進:可穿戴設備是通往AI的入口
相約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展望可穿戴設備未來發(fā)展!
固態(tài)鋰微型電池助力可穿戴設備電源方案突破
是德DSOX4024A示波器可穿戴設備信號測試
Littelfuse提供可穿戴設備開關解決方案
TRIZ理論解鎖可穿戴設備新體驗!
Meta拓展可穿戴設備領域,計劃推出Oakley智能眼鏡
2025年可穿戴設備市場預測樂觀

復旦腫瘤醫(yī)院與華米聯(lián)手研究:可穿戴設備可促進乳腺癌康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