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元器件領域,貼片電容作為核心被動元件,廣泛應用于手機、汽車電子、5G基站等高精密設備中。風華高科作為國內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領域的龍頭企業(yè),其生產工藝代表了行業(yè)頂尖水平。今天以風華貼片電容為案例,深度解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制造流程。
?一、原材料選擇與配方設計
風華貼片電容的核心原材料為鈦酸鋇(BaTiO?)基陶瓷粉體,其粒徑需控制在0.25-0.30微米之間,以確保介質層的致密性與電氣性能。配方中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如鈮、鎂),可提升介質耐壓強度至100V/μm以上,并增強抗還原能力。溶劑體系采用PVB樹脂與酒精/甲苯混合液,配合增塑劑DOP調節(jié)漿料流變特性,形成高固含量(55%)的穩(wěn)定漿料。
以0805規(guī)格10μF/6.3V電容為例,其介質層厚度需精確至2微米,需疊加350層電極。這一設計要求陶瓷粉體具備高結晶度與窄粒徑分布,避免因顆粒團聚導致介質層缺陷。
二、核心制造工藝解析
1. 流延制膜技術
采用R2流延設備,將漿料均勻涂布于PET載體膜上,通過真空脫泡與精密溫控(烘箱溫度梯度控制)形成厚度均勻的介質膜。關鍵參數(shù)包括:
膜片厚度:2-30微米(根據(jù)電容規(guī)格調整)
表面粗糙度:Ra<0.1微米
堆積密度:>95%理論密度
2. 絲網印刷與疊層
使用30微米孔徑鋼絲網印刷鎳電極,通過調整網高、壓力與印速,確保電極厚度控制在0.8-1.2微米。疊層工藝需精確控制錯位精度(±5微米),將印刷有電極的介質膜與保護層交替堆疊,形成“Bar塊”結構。
3. 靜水壓層壓
在75℃水溫與140MPa壓力下,通過靜水壓技術使Bar塊各層均勻受壓,消除內部孔隙。此步驟可提升燒結后瓷體致密性,降低介質損耗(DF值<0.015)。
三、高溫燒結與后處理
1. 排膠與燒結
排膠階段采用階梯升溫曲線,在390℃下緩慢去除有機粘合劑,避免因快速揮發(fā)導致分層。燒結過程在氮氣氣氛中進行,溫度控制在1140-1340℃,保溫時間長達數(shù)天,形成高強度陶瓷體。
2. 倒角與端電極處理
燒結后的芯片通過倒角機磨削棱邊,使內電極充分外露。端電極采用三明治結構:
底層:銅漿燒結形成導電層
中間層:鎳鍍層(隔熱保護)
外層:錫鍍層(可焊性增強)
四、質量檢測與分選
1. 電性能測試
通過HP4278A電橋等設備,對電容進行100%全檢,測試項目包括:
電容量(精度±5%)
損耗角正切(DF值)
絕緣電阻(>10? MΩ)
耐壓強度(1.5倍額定電壓)
2. 外觀與可靠性篩選
借助顯微鏡剔除表面缺陷品,并通過溫度循環(huán)(-55℃~125℃)與高濕測試(85℃/85%RH)驗證產品可靠性。
五、技術突破與行業(yè)影響
風華高科在以下領域實現(xiàn)技術突破:
超薄介質技術:成功量產2微米介質層電容,層數(shù)突破1000層
高容值產品:0402封裝實現(xiàn)1μF容量,0201封裝突破0.1μF
車規(guī)級認證:通過AEC-Q200標準,溫度特性達X7R/X5R等級
其生產工藝的精密控制,使產品失效率低于50ppm,廣泛應用于華為、比亞迪等企業(yè)的5G通信與新能源汽車領域。
從納米級陶瓷粉體到微米級電極印刷,從千層疊壓到高溫共燒,風華貼片電容的制造過程堪稱“納米級雕刻藝術”。這一流程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制造的精密化水平,更推動了電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高可靠性的方向發(fā)展。
審核編輯 黃宇
-
貼片電容
+關注
關注
14文章
600瀏覽量
29262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食品加工行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御控網關驅動生產流程升級
風華貼片電容的容值漂移與溫度關系
LED產品SMT生產流程防硫注意事項

風華貼片電容在電源濾波中的應用
ALVA空間智能技術重塑工業(yè)制造生產流程
國內貼片電阻與MLCC受原材料影響分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