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AR眼鏡引爆趨勢:MCU不再是“傳統(tǒng)”的控制單元
2025年,珠海莫界科技憑借其“極致輕量型全彩AR+AI眼鏡參考設計方案”,在被譽為消費電子界“奧斯卡”(2025國際消費電子展)的CES創(chuàng)新獎評選中脫穎而出。這款眼鏡的非凡之處在于,它實現(xiàn)了流實時的環(huán)境交互與智能的語音識別。而支撐這一切的“大腦”,正是意法半導體(ST)推出的STM32N6系列MCU。
意法半導體與莫界科技的合作同時也反映出了新的半導體技術趨勢:MCU的角色正從一個單純的控制器,演進為集控制、計算、AI推理于一體的半導體“邊緣智能中心”。
傳統(tǒng)的MCU芯片主要負責執(zhí)行確定性、周期性的控制任務,比如數據采集以及驅動電機等。而AR眼鏡的應用場景要求它能實時處理攝像頭畫面、理解語音指令,并進行復雜的圖形渲染。這些任務充滿了實時性與海量數據計算,是傳統(tǒng)半導體MCU難以勝任的。
意法半導體STM32N6系列MCU芯片的成功,在于它打破了這一瓶頸。其核心的 Arm Cortex-M55 CPU 搭載了Arm Helium向量擴展技術,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數據,極大地加速了半導體AI算法中常見的矩陣運算。
這意味著,在AR眼鏡中,Cortex-M55核心可以專注于MCU芯片系統(tǒng)調度和實時控制,而繁重的AI任務(如識別用戶手勢、追蹤眼球移動)則交給NPU高效完成。
意法半導體這種“分工協(xié)作”的異構架構,使得在MCU級功耗和成本下實現(xiàn)復雜的邊緣AI應用成為可能。
意法半導體與莫界合作AR眼鏡的獲獎,正是MCU芯片與邊緣AI融合趨勢在消費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信號,而這股半導體浪潮正以更澎湃的力量,涌向技術門檻更高的MCU芯片應用場景。
二、 技術實踐:邊緣AI如何重塑MCU電驅電控
半導體電驅電控,作為電能與動能轉換的核心,廣泛存在于從家用電器到工業(yè)機器人,從新能源汽車到數控機床的各個領域。邊緣AIMCU芯片的注入,正讓這些系統(tǒng)從“精準執(zhí)行”走向“智慧決策”。
1. 消費端電驅電控
以意法半導體的STM32N655I0 MCU芯片為例,我們能看到AI-MCU芯片如何為消費級電機應用賦能。
從“無腦執(zhí)行”到“有感而調”:傳統(tǒng)電機控制依賴于預設的FOC(磁場定向控制)算法,保證電機高效、平穩(wěn)運行。但在復雜環(huán)境下,其表現(xiàn)是固定的。
意法半導體的MCU集成AI后,系統(tǒng)能實時“感知”自身狀態(tài)與環(huán)境。例如,掃地機器人可以通過MCU芯片內置的濾波器采集電機振動信號,并利用NPU實時分析,判斷是遇到了地毯、地板還是被電線纏繞,從而動態(tài)調整輸出扭矩與轉速,既提升清潔效率,又能有效防卡死、降能耗。
從“被動保護”到“主動預警”:傳統(tǒng)的故障保護通常在過流、過溫發(fā)生后才觸發(fā)。意法半導體的STM32N655I0 MCU芯片的AI能力可對電流、電壓波形進行持續(xù)學習,提前識別出諸如軸承磨損、極輕微失步等潛在故障的微弱特征,實現(xiàn)預測性維護,在產品“罷工”前就提醒用戶。
從“單一性能”到“個性化體驗”:在智能風扇中,AI算法可以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結合環(huán)境溫濕度,自動生成最舒適的風速曲線。其內置的PDM接口可直接連接數字麥克風,通過本地語音識別接收指令,所有處理均在MCU芯片內完成,無需云端,響應更快且保護隱私。
下沉到半導體應用場景上,在2025年4月的上海慕尼黑電子展上,意法半導體就展出了基于STM32N6系列MCU芯片的手勢識別系統(tǒng)。負責人表示未來這樣的系統(tǒng)將可以延伸到家電領域的應用上。
簡言之在消費端,意法半導體這種與邊緣AI相結合的MCU芯片,讓電機控制具備了“聽覺”、“觸覺”和“學習能力”,將產品從功能型推進至智能型。
2. 車規(guī)/工業(yè)級電驅電控
在要求更為嚴苛的電動汽車電驅、工業(yè)伺服驅動器等MCU芯片的應用領域,先楫半導體推出的HPM6700系列MCU芯片則展現(xiàn)了國產芯片在半導體高端市場的強大競爭力。其技術特點深刻回應了工業(yè)與車規(guī)場景的核心訴求:高性能、高集成、高可靠。
極致性能滿足復雜算法需求:HPM6700系列采用雙核RISC-V架構,主頻高達816MHz,并支持DSP擴展指令集。強大的算力使其能輕松運行更為先進、復雜的控制算法,如自適應滑模觀測器、多參數在線辨識等,從而實現(xiàn)對電機磁場的更精準控制,提升效率與動態(tài)響應。其2MB的零等待周期SRAM為這些算法和海量數據提供了充足的“高速緩存”,確保在最極端的實時任務下也不會出現(xiàn)延遲。
高度集成簡化系統(tǒng)設計:一顆HPM6700芯片,集成了4組高分辨率PWM、5 MSPS的高速ADC、高速比較器以及CAN-FD通信接口。這意味著,工程師可以用單芯片完成主控、采樣、保護、通信等所有功能,無需額外配置眾多輔助芯片,顯著降低了系統(tǒng)的體積、復雜度和成本。這對于空間緊湊、成本敏感的半導體電動汽車驅動系統(tǒng)而言,價值巨大。
構筑全方位安全壁壘:半導體工業(yè)與車規(guī)場景對安全的要求是“零容忍”。HPM6700內置了AES-256/SM4國密算法硬件加速引擎,支持安全啟動,確保固件不被篡改。
其入侵檢測模塊能實時監(jiān)測12個關鍵引腳,一旦檢測到物理攻擊(如開蓋),可在毫秒級時間內自動清零敏感密鑰信息。這套完整的安全機制,為國產MCU進入功能安全(如ISO 26262 ASIL-D)應用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落實到半導體實際應用上,先楫半導體推出了基于HPM6750高性能RISC-V MCU開發(fā)的汽車儀表方案——能夠實時且動態(tài)地顯示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各種關鍵信息。
HPM6700的成功表明,國產MCU不僅在性能上實現(xiàn)了對標國際,更在理解并滿足工業(yè)與車規(guī)客戶的系統(tǒng)性需求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三、 未來展望:融合深化與MCU國產替代的機遇挑戰(zhàn)
MCU與邊緣AI的融合之路剛剛啟程,未來將向更縱深的方向發(fā)展。
1. 技術趨勢:從“融合”到“原生”
半導體異構計算成為標配:未來的高端MCU將是“CPU + NPU + DSP + GPU”的復合體,各自處理最擅長的任務,實現(xiàn)能效比的最優(yōu)化。
AI工具鏈深度下沉:TensorFlow Lite Micro、CMSIS-NN等輕量級AI框架將與MCU的開發(fā)環(huán)境無縫集成,大幅降低開發(fā)者將AI模型部署到MCU的門檻。
“存算一體”半導體架構探索:為解決“內存墻”瓶頸,新的芯片架構可能會將計算單元更近地嵌入存儲器旁,進一步提升AI推理效率。
2. 半導體國產替代:從“可用”到“好用”的生態(tài)突圍
以先楫半導體為代表的國產MCU廠商,憑借HPM6700/6400系列在性能上已經證明了“可用”,甚至“好用”。但要實現(xiàn)全面的國產替代,還需跨越以下幾道關卡:
構建軟件生態(tài):硬件是基礎,軟件是靈魂。需要持續(xù)投入資源,建設完善的基礎軟件(SDK、驅動、RTOS)、中間件(AI、協(xié)議棧)和參考設計,降低用戶的遷移成本。
突破車規(guī)與功能安全認證:工業(yè)與汽車市場有極高的準入壁壘。積極推動產品通過AEC-Q100、ISO 26262等國際標準認證,是進入主流供應鏈的“通行證”。
產業(yè)鏈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國內的半導體算法公司、模塊廠商、終端設備商形成緊密的產業(yè)聯(lián)盟,共同定義產品、協(xié)同優(yōu)化,打造出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標桿性解決方案。
從莫界AR眼鏡的驚艷亮相,到意法半導體STM32N6與先楫HPM6700在電驅電控領域的深度賦能,我們清晰地看到,MCU與邊緣AI的融合已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概念,而是正在發(fā)生的產業(yè)現(xiàn)實。它正驅動著終端設備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演進。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技術變革中,中國芯片企業(yè)如先楫半導體,已經憑借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和扎實的工程能力,站上了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起跑線。
征程萬里風正勁。只要我們能緊握市場脈搏,堅持長期主義的技術創(chuàng)新,中國“芯”勢力未來才有望實現(xiàn)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本文為嗶哥嗶特資訊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允許和授權,不得轉載
-
mcu
+關注
關注
147文章
18399瀏覽量
379634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6文章
29590瀏覽量
252635 -
STM32
+關注
關注
2301文章
11077瀏覽量
369628 -
意法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1文章
3309瀏覽量
110787 -
AI眼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1瀏覽量
341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