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屬間化合物(IMC)
金屬間化合物(IMC)是兩種及以上金屬原子經(jīng)擴散反應形成的特定化學計量比化合物,其晶體結(jié)構(gòu)決定界面機械強度與電學性能。
在芯片封裝中,常見的IMC產(chǎn)生于如金與鋁、銅與錫等金屬對接界面。它們通常在高溫工藝(如焊接、回流、熱壓鍵合等)中形成并逐漸生長。IMC層的適度生長有助于提高連接強度,但過度生長或形成不利相(如脆性相),則會引起連接失效,甚至導致整個器件性能下降。在芯片封裝領域,IMC主要出現(xiàn)在三大工藝環(huán)節(jié):引線鍵合(Wire Bonding)、表面貼裝(SMT焊接)及倒裝芯片(Flip Chip)底部填充前的金屬化界面。
引線鍵合的IMC分析與檢測
1.金線鍵合IMC
金線與鋁焊盤界面在高溫下易形成IMC,其中應避免出現(xiàn)脆性相AuAl?(俗稱“紫斑”),該缺陷可能導致連接失效。通常要求IMC覆蓋率不低于75%,且界面無明顯裂紋。
- 磷酸法:用85%磷酸煮沸后可溶解鋁層,露出銀灰色鱗片狀的IMC;
- 氫氧化鈉法:10% NaOH溶液可快速蝕刻鋁墊,但需注意控制時間,避免過腐蝕;
- 碘化鉀法:KI/I?溶液有助于保留某些IMC相(如Au?Al)的形貌,適用于高倍顯微鏡觀察。
腐蝕后需經(jīng)去離子水清洗并吹干,以避免氧化干擾。
2.銅線鍵合IMC
通過175℃/2h的熱處理可促進Cu?Al?相的生長。隨后使用65%硝酸進行蝕刻,并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鋁墊殘留環(huán)寬度,通??刂圃?–15μm為宜,該范圍對應IMC厚度約0.5–1.2μm。需注意硝酸濃度的輕微偏差會顯著影響蝕刻速率,因此每批次需使用標準樣品進行校準。
IMC層的形成
在焊接過程中,IMC的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
1. 液相反應期:高溫下錫與銅反應生成Cu?Sn?(η相),其生長受擴散控制;
2. 固相擴散期:在后續(xù)使用或老化過程中,界面處繼續(xù)形成Cu?Sn(ε相),該層中若出現(xiàn)過多Kirkendall空洞(如空洞率>5%),會導致連接強度顯著下降。
結(jié)論
金屬間化合物雖微觀不可見,卻直接影響芯片封裝的宏觀質(zhì)量和壽命。理解IMC的形成機理與控制方法,不僅有助于工藝優(yōu)化,更是推動電子器件向更高性能、更小尺寸、更強可靠性的關鍵一環(huán)。在未來智能化、數(shù)字化趨勢下,IMC研究仍將持續(xù)成為連接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的重要橋梁。
-
芯片封裝
+關注
關注
13文章
596瀏覽量
31879 -
金屬
+關注
關注
1文章
617瀏覽量
24993 -
IMC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瀏覽量
5036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銅線鍵合IMC生長分析

有機化合物可作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淺析化合物半導體技術
金屬間化合物觀察與測量
在室溫下具有延展性的金屬間化合物
什么是VOC(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
III-V族化合物,III-V族化合物是什么意思
從英國化合物半導體中心看化合物半導體集群

貼片加工焊接中金屬間化合物的特性分析

vocs在線監(jiān)測儀主要監(jiān)測哪些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
原位表征揭示負載型金屬間化合物Pd2Ga表面原子排布調(diào)控機制
西北工業(yè)大學研發(fā)出雙層扭轉(zhuǎn)金屬硫族化合物層間角度可調(diào)
微小無鉛釬焊接頭中金錫化合物的形貌與分布:激光與熱風重熔方法的比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