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十二芯座,作者MicroX
在先進封裝中,Hybrid bonding(混合鍵合)不僅可以增加I/O密度,提高信號完整性,還可以實現(xiàn)低功耗、高帶寬的異構集成。它是主要3D封裝平臺(如臺積電的SoIC、三星的X-Cube和英特爾的fooveros)背后的基礎技術。展望未來,隨著邏輯和內存堆疊變得更加緊密耦合,帶寬需求不斷增加,鍵合技術只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芯片和系統(tǒng)層面創(chuàng)新的關鍵推動者。
技術原理與架構特點
Hybrid bonding 是一種以無凸點互連結構為特征的半導體堆疊技術。與傳統(tǒng)的基于焊料的封裝不同,混合鍵合通過直接的銅對銅(Cu-Cu)接觸實現(xiàn)電氣和機械互連。上下芯片緊密鍵合,其間僅有被介質材料封裝的超細圖案化銅焊盤。這些銅焊盤的間距通常低于10微米,并通過硅通孔(TSVs)連接到芯片內部的金屬層,形成完整的信號和電源路徑。
“混合”一詞指的是介電對介電的分子鍵合和金屬對金屬的銅鍵合的結合,兩者均無需粘合劑。這使得界面更加穩(wěn)定,損耗更低,具有卓越的電氣和熱性能。
技術優(yōu)勢與系統(tǒng)級益處
Hybrid bonding 提供了眾多的技術和系統(tǒng)級優(yōu)勢,從根本上重塑了芯片設計和系統(tǒng)架構:
超高互連密度:能夠在低于10微米甚至達到數(shù)百納米的范圍內實現(xiàn)垂直互連,遠遠超過傳統(tǒng)凸點方法的密度。
低電阻和低功耗:消除焊料凸點顯著降低了互連電阻,提高了能效和熱性能——這對于高速數(shù)據(jù)路徑至關重要。
低延遲和短互連:極大地縮短了信號路徑,使其接近芯片內部的距離,提高了性能,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近內存計算和3D緩存架構中。
架構創(chuàng)新:高密度互連使設計人員能夠對芯片功能進行模塊化和異構集成,克服了單芯片面積和產(chǎn)量的限制。
制造挑戰(zhàn)與關鍵工藝控制
盡管 Hybrid bonding 具有變革性潛力,但它帶來了嚴格的工藝要求。關鍵因素包括:
表面平整度:鍵合界面極其敏感于微尺度粗糙度。介電表面要求粗糙度小于0.5納米,銅焊盤小于1納米。這需要化學機械拋光(CMP)作為關鍵步驟。
清潔度和顆粒控制:即使是1微米的顆粒也可能導致毫米級區(qū)域的鍵合失敗。混合鍵合需要ISO 3級或更好的潔凈室環(huán)境,使其在清潔度需求上更接近前端晶圓廠。
對準精度:晶圓對晶圓(W2W)鍵合系統(tǒng)必須實現(xiàn)低于50納米的對準精度,集成高分辨率光學元件和精確的機械定位。鍵合壓力和停留時間也必須嚴格控制,以實現(xiàn)初始的范德華鍵合(van der Waals bonding)和隨后的銅對銅鍵合(Cu-Cu bonding)。
工藝概述
Hybrid bonding 以晶圓對晶圓(W2W)或芯片對晶圓(D2W)的形式實現(xiàn),遵循以下一般步驟:
TSV形成:通過硅通孔在基底晶圓中建立信號和電源路徑。
鍵合層制造:在晶圓頂部沉積介電層(例如二氧化硅或碳氮化硅)并圖案化銅焊盤。
CMP拋光:對兩個鍵合表面進行拋光,以滿足納米級平整度要求。
表面激活和清潔:用等離子體(例如氮氣)處理以激活表面,隨后用去離子水沖洗。
對準和預鍵合:使用先進的定位系統(tǒng)對準晶圓,并施加低壓力鍵合以啟動介電粘附。
熱退火:應用受控的熱處理以形成銅對銅金屬鍵,最終完成混合界面。
W2W與D2W工藝選擇
W2W:適用于高產(chǎn)量、小面積芯片;具有對準和吞吐量優(yōu)勢。常見于圖像傳感器和3D NAND。
D2W:適用于大型或復雜芯片,使用經(jīng)過晶圓分類后的已知良好芯片(KGD)。技術上具有挑戰(zhàn)性,但能夠實現(xiàn)模塊化和異構集成。AMD的3D V-Cache(SoIC)是使用D2W混合鍵合的突出例子。
Wafer to wafer:指的是將兩個完整的晶圓(wafer)直接進行鍵合或連接。
Die to wafer:則是指將單個芯片(die)與另一個完整的晶圓進行鍵合或連接。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6文章
29564瀏覽量
251959 -
鍵合
+關注
關注
0文章
85瀏覽量
8206 -
先進封裝
+關注
關注
2文章
502瀏覽量
881
原文標題:先進封裝中的混合鍵合技術:CIS/NAND/DRAM/Logic/Advanced package
文章出處:【微信號:深圳市賽姆烯金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深圳市賽姆烯金科技有限公司】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